原创

LayerZero即将正式发币!ZRO代币经济学揭秘及空投分配解析

温馨提示:
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4年06月17日,已超过 290 天没有更新。若文章内的图片失效(无法正常加载),请留言反馈或直接联系我

LayerZero即将于6月20日正式发行代币ZRO,这一消息在加密货币市场掀起了轩然大波。随着LayerZero项目的逐渐走向成熟,其代币经济学和空投分配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LayerZero的代币经济学设计以及空投分配方案,揭秘这一备受期待的加密货币项目。

LayerZero的代币经济学设计是该项目成功的关键之一。作为一种加密货币,ZRO代币的经济模型将直接影响到其在市场中的表现和用户的参与度。在设计ZRO代币经济学时,LayerZero团队考虑了诸多因素,包括供应量、通胀率、激励机制等,旨在打造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ZRO代币的供应量设计。根据LayerZero团队的公开信息,ZRO代币总供应量将是一个固定的数字,这意味着不存在额外的通货膨胀。这种固定供应量的设计有助于维持代币的稀缺性,从而提升其在市场中的价值。此外,固定供应还可以有效避免通货膨胀对代币持有者的财富冲击,为投资者提供更稳定的投资环境。

其次,LayerZero团队还设计了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旨在鼓励用户积极参与到LayerZero生态系统中来。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提供流动性、质押代币等方式,用户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从而增加他们对LayerZero项目的参与度。这种激励机制不仅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发展,还可以吸引更多用户加入到LayerZero的社区中,共同推动项目的发展。

此外,LayerZero团队还计划进行一次空投活动,以便更广泛地分发ZRO代币并吸引更多用户参与。空投是一种常见的营销手段,通过免费分发代币来吸引用户的眼球。在LayerZero的空投计划中,团队将如何设计空投规则、目标用户群以及分发方式都将成为关注焦点。这次空投活动将如何影响代币的流通性和市场表现,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LayerZero正式发币之际,关于ZRO代币的经济学设计和空投分配方案备受关注。作为一个备受期待的加密货币项目,LayerZero将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投资者和用户信赖的项目呢?让我们拭目以待,见证LayerZero的未来发展!

LayerZero暗示6.20有大事

今日凌晨,LayerZero基金会上传一张印有「06.20.2024」的图片,由于基金会通常管理项目代币治理等事宜,因而广泛被视为这是暗示LayerZero将在6月20日发币的讯号。

7日时,LayerZero执行长Bryan Pellegrino也曾表示,虽然女巫审查工作仍未完成,但他强调,空投一定会在6月进行。

执行长公布代币经济及潜在分配

稍早前,执行长Bryan Pellegrino已公布了$ZRO的代币经济学及可能的空投分配,他说明$ZRO的总供应量为10亿枚,空投给社群和开发者23.8%,亦即2.38亿枚。其中8.5%的代币将在第一天流通,分配给:

官方桥接用户:5%

RFP项目(即生态用户):3%

社群池:0.5%

剩余的大部分将在接下来的36个月内分配,并在每12个月进行额外的回溯分配。这意味着,空投的2.38亿枚$ZRO中,上市首日流通0.85亿枚,12个月后开始解锁剩余的1.53亿枚。

接着,Bryan Pellegrino表示由于尚未最终确定女巫及RFP数量,因此他们进行了四种分配模拟,举例其中一种如下(以下是25min,model2的分配):

合格总钱包数:823,376(女巫猎杀前的合格率为27.44%,猎杀100万女巫后,合格率为41.16%)

获得25-100枚$ZRO的钱包数:694,774(总数:30,491,067.23代币)

获得100-1000枚$ZRO的钱包数:122,448(总数:29,352,999.82代币)

获得1000-10000枚$ZRO的钱包数:5,997(总数:11,420,971.35代币)

获得超过10000枚$ZRO的钱包数:157(总数:3,734,961.60代币)

场外价突破7美元

虽然$ZRO还未正式上线,但已先行在Kucoin、Whale Market等平台的盘前市场开放交易,据Kucoin数据显示,$ZRO的最新成交价为7.07美元,平均成交价为6.047美元。若以平均价格计算,意味着LayerZero的FDV约60亿美元,超过Wormhole($W)的45亿美元FDV。

同时,这也意味着空投收益将呈现如下:

低保:150–600美元(代币25-100)

中等:600–6000美元(代币100–1000)

优质:6000–6万美元(代币1000–1万)

精品:6万美元以上(代币1万以上)

正文到此结束
本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