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以太币挖矿教程,如何进行挖矿获得收益?

温馨提示:
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4年06月28日,已超过 133 天没有更新。若文章内的图片失效(无法正常加载),请留言反馈或直接联系我

在当今数字货币的热潮中,以太币挖矿成为了众多投资者追逐的焦点。想要通过挖矿获取收益,不仅需要了解技术原理,还需掌握挖矿的关键步骤和策略。本文将从头开始,深度解析以太币挖矿的过程,揭示赚取收益的秘诀。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以太币挖矿的基本原理。以太币是基于以太坊区块链的加密货币,挖矿是通过计算能力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验证交易并添加新区块到区块链中的过程。挖矿的核心是寻找一个符合一定条件的哈希值,这需要大量的计算能力和运气。挖矿成功后,矿工会获得一定数量的以太币作为奖励。

接下来,让我们探讨如何开始进行以太币挖矿。首先,您需要选择合适的挖矿设备,通常是显卡或矿机。显卡挖矿适合初学者,成本相对较低,但效率也较低。而矿机挖矿速度更快,但价格更昂贵。选择适合自己的挖矿设备至关重要。

挖矿前,您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挖矿池。挖矿池是由多个矿工共同合作挖矿的平台,能够提高挖矿效率和稳定性。在挖矿池中,矿工共享算力,获得稳定的收益。选择知名度高、信誉好的挖矿池能够降低风险,提高挖矿效率。

进行挖矿之前,一定要了解以太币市场的行情和价格走势。挖矿的收益与市场价格密切相关,及时调整挖矿策略,把握市场动态,能够最大化收益。此外,要密切关注以太坊网络的算力和难度调整,合理安排挖矿计划,避免因网络拥堵或难度提升导致收益下降。

在挖矿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定期清洁设备,及时更新驱动程序和挖矿软件,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同时,加强网络安全意识,防范挖矿木马和病毒的攻击,保护个人信息和资产安全。

除了技术和设备,心态和耐心也是成功挖矿的关键。挖矿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需要耐心等待和坚定信念。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选择。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最终获得成功和丰厚的收益。

总的来说,以太币挖矿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过程。通过深入了解挖矿原理,选择合适的设备和挖矿池,把握市场动态,保持设备稳定和安全,以及良好的心态和耐心,相信每个人都能够在以太币挖矿中获得丰厚的收益。愿每一位挖矿者都能在这个数字货币的世界里获得成功和财富!

1.硬件准备

ETH以太坊挖矿主要是由高端3G显存以上显卡来挖矿,因此你需要有以下这种配置的电脑。显卡:6张rx470或gtx1060以上显卡,显存推荐4G以上主板:需要有6个以上pci-e插槽,目前市场上有主板直插和转接板2种。通常来说直插6卡或者8卡主板较为稳定。电源:电源功率视显卡数量 ,在一般情况下6卡需要850w以上其他配件:CPU、内存、硬盘(推荐 60G 以上 SSD)、延长线、转接线等。

2.软件准备

挖以太坊ETH需要一个ETH钱包地址和一个挖矿软件,并且利用挖矿的软件来进行gpu挖矿,其挖矿的收益全部由矿池转入该钱包地址。钱包地址的话不妨使用APP imtoken或者电脑端eth官方钱包mist来获取。挖矿软件则可以使用国内生产的大眼矿工或者国外开发的claymore 。虽然上述两者挖矿收益到最后还是一样的,但是claymore则需要自己编写bat命令行脚本,入门门槛较高。

3系统配置

可以使用windows 10 64位系统,这样可使得其能利用最新驱动,从而获取的最佳挖矿效率,小编提醒各位挖矿用户需要使用纯净版本全新安装。系统安装完毕后需要安装显卡驱动,AMD的显卡推荐15.12版本驱动。N卡则推荐使用目前最新的版本。完成之后再关闭win10进行系统更新。最后设置电脑虚拟内存为20G。用手机下载app imtoken获取eth钱包地址。在获取钱包地址后将钱包地址直接复制到另外一个txt文件中以进行备用。

4、开始挖矿

因为claymore配置挖矿的流程较为繁琐,所以小编在这里就以大眼矿工来讲解如何开始挖矿。1、百度大眼矿工:进入大眼矿工官网后下载保存到桌面;2、下载完成之后便点击大眼矿工软件运行;3、在钱包栏内输入上面保存的ETH钱包地址,矿工名一般填写机器编号用来在矿池区分不同机器。至此,你就可以开始进行以太币的挖矿了。

本次计算不包括挖矿难度增加,仅为理论计算,不考虑后期的价格下跌或上涨,仅供大家参考。

提示:本次以太坊(ETH)挖矿收益计算是基于用户所提供参数,以及理论收益每 MB/s = 7.0E-5ETH ,币价1ETH=3166.41 元 (Poloniex网)计算所得,不考虑难度增长跟算力变化情况,月收益跟年收益在难度增加算力变化的情况下会有很大出入只做参考! 以太坊(ETH)挖矿收益计算器,为您精确计算当前难度下以太坊(ETH)一天的挖矿收益,以太坊(ETH)一周的挖矿收益,以太坊(ETH)一年的挖矿收益,同时还能计算以太坊(ETH)挖矿回本时间。

正文到此结束
本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