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量子计算新威胁:Project Eleven全球悬赏1比特币破解加密算法,引发比特币安全警报

量子计算公司Project Eleven正式发起一项名为“Q-Day Prize”的全球挑战,奖金为1枚比特币,奖励首位成功使用量子算法破解椭圆曲线加密(ECC)密钥的研究者或团队。这一举措引起了加密货币行业、网络安全领域及科技界的广泛讨论,聚焦点集中在比特币系统是否真的能在量子时代幸存。

量子计算为何对加密系统构成威胁?

比特币等主流加密货币普遍采用ECC算法进行交易签名,依赖的是传统计算机难以破解的大数分解难题。但这类加密机制在量子计算机面前存在致命漏洞。

Shor算法被认为是破解ECC的“利器”。如果量子计算机的硬件能力提升到一定规模,就可能在短时间内破解目前被视为安全的加密系统。Project Eleven提出的挑战使用的是1至25位的简化ECC密钥,虽远低于现实应用中常用的256位密钥,但作为原型验证具有重要意义。

悬赏内容与规则亮点

  • 悬赏金额:1枚比特币(约8.4万美元)
  • 目标任务:使用量子计算机运行Shor算法,破解一个椭圆曲线加密公钥
  • 密钥长度:1至25位,仅允许量子算法求解
  • 禁止:任何形式的混合计算或传统破解手段
  • 截止时间:2026年4月5日

Project Eleven强调,此挑战旨在提前量化量子计算的潜在能力,并测试当前加密货币系统的真实抗压水平。

当前量子硬件能否胜任破解任务?

目前世界领先的量子平台,包括IBM的Heron芯片与谷歌的Willow处理器,分别拥有156和105个量子比特。然而,要稳定运行Shor算法破解现实中的ECC密钥,理论上需要大约2000个逻辑量子比特。这一目标尚未实现,但技术的迭代速度令人警惕。

业内普遍认为,从2025年起进入“量子倒计时”的可能性大大提升。Google、IBM、Rigetti、IonQ等量子研究机构正在快速推进可扩展量子芯片的研发工作。

加密货币生态的应对策略

加密行业对潜在量子威胁并非毫无准备。近年来,围绕抗量子算法的研究愈加密集。比特币社区内已提出“抗量子地址迁移协议(QRAMP)”,以确保在量子计算能力爆发前,实现系统迁移。

同时,一些新兴加密项目如QANplatform、Quantum Resistant Ledger等,已经内建抗量子加密机制,尝试在设计层面规避未来威胁。

稳定币巨头Tether的首席执行官也表态,将支持引入抗量子措施,以保护现有储备和流通资产。

未来技术趋势和产业可能变局

Project Eleven提出的挑战不仅是科研驱动,也是一次加密产业对未来安全性的压力测试。如果挑战成功,将极大加速加密行业进入“后量子”时代。

这种挑战模式,或许会在未来几年内成为行业常态。各大科技公司、研究院校和安全组织可能陆续发起类似挑战,推动量子算法在攻防两端的实践演进。

正文到此结束
本文目录